媒体聚“交”——两会中的交大声音
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会议期间,西安交大的代表委员们都说了什么?都有哪些提案建议?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两会中的交大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玉龙建言发声,受到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聚焦·全国两会
人民日报
卢建军委员: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委员介绍,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对接企业需求,培育创新生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下更大功夫。”卢建军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报道链接
长按二维码阅读原文
光明日报
刊发卢建军委员之声
没有坚实、先进的物质文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缺乏昂首于世的物质基础。新征程上,从5G基站到特高压,从“东数西算”到“强链固链”,一系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瞄准高质量发展发力;设立雄安新区,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一个个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拔节而上……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厚植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委员看来,锚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举:“以西迁精神为滋养、立足国家科技战略前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新一代交大人将继续以科研报国为己任,为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协调发展 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要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卢建军委员建议,“高等教育应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围墙’,积极探索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报道链接
长按二维码阅读原文
人民网
卢建军委员做客人民网“强国说”:
科学家+工程师,科研成果如何有效转化
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水平的具体路径之一,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手段。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做客人民网《强国说》栏目,就产学研深度融合相关话题展开对话。
■ 如何解决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的痛点、堵点?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建立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并出台政策措施予以推进。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产学研合作有力带动了专利产业化水平提升。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为何企业发明产业化率与高校发明专利产业转化率存在明显差异?
卢建军委员认为,在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痛点、堵点。
“长期以来,大学和企业传统的合作模式可以概括为: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虽然校企合作的方向一致,但合作双方的诉求是不一样的。如果依旧按此合作方式,很难实现深度融合。”卢建军委员说。
有没有新的举措可以突破这一桎梏?
“这需要在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企业为主体,引入金融资本,建立孵化器,加快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孵化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卢建军委员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解读这一合作模式。近年来,西安交大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路径,企业带着需求、资金和利于产出的组织管理体系,与学校科研团队构建“科学家+工程师”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用大学的科研力量匹配企业的需求。
张朝阳对于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孵化器的模式有相同感受,“以互联网企业为例,当前不少企业正面临着工程方面的棘手问题。而高校在工程基础方面的研究,恰恰可以应用于互联网企业的工程实践当中。”
张朝阳同样认为,如果能够把一些大学科研团队研究出的成果,通过企业主导、资本助力的方式,不断地用于孵化高新技术公司,这样在创业的过程中,市场自然也会检验每个孵化团队的执行能力和持之以恒的管理能力。当所有这些因素叠加,也许在未来某一时刻,便会孵化出真正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引领市场发展,带动产业升级。
■ 产学研深度融合如何让人才供需更加匹配?
据人社部最新数据,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促进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如何在保就业的同时,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更好地匹配人才的供需?
在卢建军委员看来,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将深刻改变大学原有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带着课题进入高校,以‘科学家+工程师’、双导师、多导师的模式培养研究生,在企业的管理流程下开展研发活动,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会更适合企业的需求。”卢建军委员说。
卢建军委员进一步解释,由企业主导研究课题,在标准的管理流程下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联合攻关、共同解决困扰企业“卡脖子”问题的同时,也在实战过程中培养了创新人才,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培养人才不匹配、不契合企业需求的问题。
在高校源源不断地向企业精准输送人才时,企业如何“反哺”高校,使得大学教育更具有目标性?
“企业要拿出相当比例的资金与高校院所共同做基础研发,在分享科技成果的同时,培养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张朝阳谈到,尽管国家鼓励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但很多企业迫于盈利和投资成本的压力,可能更关心最终能否拿出被市场认可的产品。然而,有的产品和应用需要在基础方面做更多探索,并非能立刻产生本季度、本年度的效益,如果基础研究做得扎实,就有利于企业更为持久地发展。
■ 政府与企业家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卢建军委员表示,无论是科研项目的研究,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政府的支持都必不可少。
“对于西部省份而言,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弱一些,所以政府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卢建军委员认为,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深度融合和成果转化在现实中就会比较难以推进。“因此,西安交大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过程中,提出要集聚政府、产业、学校、研究、应用、金融六大要素。”
卢建军委员谈到,近年来陕西省也提出了“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的战略,同时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陕西各地市都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工作组,目的就是能够及时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到地方,进一步促进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无心插柳柳成荫,要想有这个‘荫’,得先插柳才行。”在张朝阳看来,并不是所有的科技成果最后都能被证明是真正的市场需求,所以也需要政府和各种融资平台的支持,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不断试错中孵化出“独角兽”和“小巨人”。
卢建军委员认为,除强调政府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外,企业家自身也至关重要。兼具深厚学术背景和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投身于基础研究和教育领域,将会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现。
“在企业作为‘四个主体’(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与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家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卢建军委员说。
△卢建军委员会场驻地连线。
报道链接
长按二维码阅读原文
人民网
卢建军委员: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双一流”大学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更好推进校企在产学研方面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表示,要主动打破大学校园“围墙”,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贯彻落实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建设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卢建军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问题最为关注。
他谈到,“高等教育作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要努力在高原上打造更多高峰。”
在卢建军看来,“其中的关键突破口,就在于加快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他表示,这需要发挥高校、企业各自优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如何真正打通校企深度融合的痛点、堵点、难点?卢建军建议,企业作为创新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管理主体和成果转化主体的基础上,联合一流大学,在大学校区或附近建立联合研究院、研发中心。
一方面,发挥企业需求牵引、R&D经费投入、有组织的研发管理和技术成果转孵化的市场主体优势;另一方面,发挥高校高层次人才、基础研究、科研平台和积累的技术成果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实现围绕企业卡脖子难题联合攻关,围绕高校技术成果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
“落实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人才”
大学具体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解决好“企业主导什么、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
面对这一问题,卢建军提案的主要内容,聚焦在大学如何发挥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与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共同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落实校企“双导师”制,在联合攻关中培育“专尖特精”人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在研的校企联合研究平台近200个。依托深度融合的联合研发平台,发挥一流大学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探索人才共享模式创新,通过“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多方赢”的人才共享机制,解决企业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紧缺的问题。
卢建军介绍说,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研究与基础学科建设,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教研一体融合。
“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深化学科交叉、校企合作,构建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从人才培养到技术攻关、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核心技术、从‘出成果’到‘用成果’的有机生态。”卢建军谈到。
“学校充分发挥创新港示范引领效应”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学校充分发挥创新港示范引领效应,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卢建军谈到,通过参与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打破传统校企合作中的“甲乙双方、一个项目、一纸合同、一笔经费”模式,强化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加快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使大学聚集的创新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征程上,我们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去攻坚,还有很多‘急难愁盼’要去解决。”卢建军表示,要深入一线密切联系群众,扎实做好调研,积极建言献策,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要为民代言,把握民心民意,更好凝聚共识;要为国建言,围绕大局建言献策,为实现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卢建军深知责任重大。
下一步,西安交通大学将坚持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报道链接
长按二维码阅读原文
中国教育报头版
教育,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工程
围绕社会关注,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狠抓教育质量,通过参与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真正实现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焕然一新的育人模式,有效增强了学生核心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说:“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下更大功夫。”
报道链接
长按二维码阅读原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围绕乡村振兴领域采访杜海峰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杜海峰表示:“乡村振兴战略它是接续脱贫攻坚战略,在微观上它就是要解决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治理。整个乡村振兴战略它的重心应该放在西部或者中西部,通过这个战略的实施去弥补城乡差距和地域差距。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的要求,也必须要把中西部农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去推动好。”
报道链接
长按二维码观看原报道
陕西日报
杜海峰委员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充满希望,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过去一年,陕西着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乡村振兴迈出新的步伐。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对于这句话,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深有感触。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健全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农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压实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杜海峰认为,应大力培养基层骨干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吸纳返乡青年、创业能手、致富能人等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做到内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外引一批优秀能人、重用一批农村专业人才,创新管理方式,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报道链接
长按二维码阅读原文
陕西新闻联播
赵玉龙代表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和人才培养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玉龙长期从事科研一线工作,今年两会上,他将重点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提出建议。
报道链接
长按二维码观看原报道
近期热文速递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内容来源 / 人民日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光明日报 人民网 陕西日报 陕西广播电视台
值班编辑 / X工作室 杨柳
版尾设计 / X工作室 方柯淳
责任编辑 / 徐琛